案例1:從新浪網站辭職的美工帶著朋友進招聘室參加面試。
“你的朋友和面試沒關系,請他出去等你。”我說。
“外面沒有坐的地方,你讓他站那么長時間啊!?”
這時,他的朋友知趣地趕緊出去了。
“你為什么離開新浪?”新浪近期沒有裁員,而且在就業率如此低迷的時候,他的離職原因是我了解他的切入點。
“私人原因。”他不愿回答,揚著下巴很不耐煩。
談到他的工作情況,他自我感覺很好,以居高臨下的態度總括了幾句,就不再說話。從他的過往任職崗位看基本可用。但什么原因讓他離開新浪,緊接著又找工作?我們要以此判斷員工的求職目的以及個人發展目標與企業目標的關聯程度,我于是追問:“你離開原公司的原因是什么?”
“我都和你說了是私人原因,你不覺得你是在探聽別人隱私嗎?”他很不客氣。
我旁邊的幾位同事面面相覷,很不以為然地瞅著他。我仍然平靜地向他解釋:“我們是初創團隊,發展目標就是新浪,希望有新浪經驗的員工加盟,但我們眼前條件非常艱苦,管理上受體制限制和新浪相去甚遠。我們招聘既為公司戰略著想,也要考慮你的發展,了解你離開的原因很重要,因為我接下來要和你談具體的工作情況和公司未來發展,如果不是你追求的,我會幫你分析你的選擇,同時你的穩定性和投入程度也是我們所關注的。”
他改變了神態,放下架子說:“謝謝你,我對你們公司挺感興趣的,這個職位也適合我。”
點評:事后,參與面試的同事就他應否被錄用展開激烈討論,最后的結果是不能聘用。現代企業非常重視團隊合作,個性因素受到空前重視,過于任性、不考慮別人感受的人是不受歡迎的員工。
案例2:
畢業于英國知名大學英語專業的小伙子來面試,簡歷非常合適,再加上學語言的男性很少,人力資源部正努力調整員工性別比例,所以只要他不出明顯問題,我們已基本認可他。
面談臨近結束,按照流程,HR讓他做一套英語筆試題。
“對不起,我請假的時間快到了,今天不能考試。”
“我們再約時間吧。沒關系。”
他走出去后旋即轉回來:“你能安排我見張總嗎?我父母認識他。”
“他出國了,不在。”
“那我要見王總。我舅舅是他老領導。”他頗有深意地說。
“他們都不在,你應聘的這個崗位匯報給市場部經理,你和張總、王總沒有直接匯報關系,按照招聘流程,他們不必和你見面。本來我已安排經理稍后和你面談,但你不能進行英語筆試,等下次考完再見吧。”
他退了出去,在門外悄悄打了一個電話,又折回來說:“我還是把題做完吧。”
點評:和他面談完,市場部經理找HR溝通:“這位小少爺如果進來,動不動就找這位總那位總的,我還怎么管他啊,算了吧。”
案例3:我曾經開掉過一個應屆生。論能力和工作素質,他是不錯的。但很快,我發現他有兩個問題:1.他很熱衷于議論人際關系,剛工作不久就在大大小小的是非間游弋。其實,他根本不明白他做的事,不明白說的話所涉及的人和事背后的真實情況。2.他為部門粘貼報銷公出、加班打的票時,悄悄把自己額外搞來的票混在里面。
“這怎么回事?凌晨3點多你才加完班回家?”我指著一張出租車票問他。
“我那張票被司機撕壞了,他隨便給我換的一張。”
我又發現了一張凌晨3點多的打車票,還有他不到1公里也打車的票。
“我看別人把辦私事開的票加進來,我也這么做了。”他解釋。
“你和別人不一樣,你是還沒有正式進來的新人。”
我和他談了一下午,我告訴他,他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沒有做好上班的準備。“我要給你一個教訓,免得你今后遇到非常適合的平臺時因你自己的原因失去而追悔莫及。”
當我確信他真的理解我的苦心后,我目送他離開。
點評:學生本身的分化也比較嚴重,有些學生深知工作得來不易,非常珍惜,而有的人隨心所欲,不知輕重,斤斤計較,非常招人反感。畢業生上崗前應做全方位準備,利用上班前的空閑進行充分的思想、態度、工作基本能力的適應預習,這樣走上社會才能減輕適應期的壓力,及早融入工作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