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牡丹城·菏澤 |
|
| 中國雜志網 |
發布時間:2010/6/20 星期日 上午 10:14:56 |
瀏覽次數:9929 |
|
| 關鍵字:
|
“菏澤”原系天然古澤,為“菏山”和“雷澤”簡稱,遺址在菏澤市定陶縣東北,古代濟水流經時匯聚而成,向東流出成菏水,與濟水相接。《尚書·禹貢》載:“導菏澤,被孟豬。”唐時更名龍池、九卿陂。后來濟水斷流,菏水又為黃河泛道,菏澤遂被黃河泥沙所淤平。以水名稱縣,始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州為府,設附郭縣,賜名菏澤。 菏澤民風樸實,文化底蘊深厚,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是全國著名的“牡丹之鄉”。
歷史沿革 菏澤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境內各縣(區)或都有發現。古史中稱譽的唐堯、虞舜、大禹在這里留下了較多的遺跡。歷史上建置的演變,可遠溯到公元前17世紀。
牡丹之鄉
牡丹原產中國,是我國的國花,屬中原牡丹種群,花色豐富多彩,花型千變萬化。各色花系有深、淡、濃之分,根據花朵形態和雌雄進化程度,分為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托桂型、薔薇型、金環型、皇冠型、繡球型、臺閣型九類花型。 被譽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其花大、色艷、型美、富麗堂皇、雍榮華貴。自古我國人民視牡丹為“和平、幸福、富貴”的象征。 菏澤市牡丹栽培歷史悠久,明代已負盛名。蒲松齡在其《聊齋志異》里就有“曹州牡丹甲齊魯”之說,并寫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話故事,后又有“菏澤牡丹甲天下”之稱。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富有歷史傳統的曹州牡丹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牡丹已成為菏澤人的驕傲,并為菏澤的經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書畫之鄉 菏澤市歷史上書畫名人眾多,宋代晁補之、李昭己、何氏家庭、曹氏家庭都為書畫藝術留下了寶貴歷史遺產。目前,菏澤的書畫產業已形成城市、鄉村于一體的網絡,如菏澤城內的馬海書畫產銷一條街、曹縣邵莊農民書畫之鄉已初具規模,巨野縣被中國文聯授予“中國巨野農民繪畫之鄉”的稱號,該縣農民書畫作者近2000人,年書畫產值達2000多萬元。曹州書畫院作為全國地市級最大的書畫院,建院以來已舉辦書畫展覽200多次。 戲曲之鄉 菏澤市戲劇活動歷史悠久,劇種繁多,異彩紛呈,享有“戲曲之鄉”的美名。是山東梆子、柳子戲、兩夾弦、棗梆、大平調、大弦子戲、四平調的發祥地,現有傳統地方戲劇種山東梆子、柳子戲、兩夾弦、棗梆、大平調、大弦子戲、曲劇、四平調和豫劇;曲藝有山東花鼓、山東落子、鶯歌傳書、山東琴書和河南墜子等。其中棗梆系全國僅有的,有“天下第一團”之稱。 武術之鄉 歷史上曹州為中原重鎮,菏澤市人民歷來崇文尚武,人才輩出。 從菏澤走出較有影響的武術、體育明星有全國武術全能冠軍張玉萍、現代中國武狀元陳超、舉重運動員馬文廣和籃球健將穆鐵柱等。特別是鄆城宋江武術院的武術舞蹈“狗娃鬧春”鬧響了全國,跳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
歷史名人
菏澤歷史上名人輩出,著名的有彭越,滿寵,呂后,李典,涼茂,王叔和,黃巢,宋江,呂祐之,鄧御夫,王禹偁,晁公溯,晁補之,晁沖之,晁說之,晁公武,郭英,宋滄,徐鴻儒等人。 現代也是如此,有何思遠,何魯麗,張茅,杜子端,武清海,苗春亭等。歷史學家何茲全,水利學家張含英,還有文藝明星彭麗媛,李雪健,劉和剛等等,體育名人穆鐵柱,馬文廣,馬文輝。
|
|
| 來源: 年期 |
|
|
| |
|
| 雜志目錄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