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概況:
邯鄲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7300多年前,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戰國時期,趙敬候遷都邯鄲,使趙國都城邯鄲迅速繁榮成為趙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胡服騎射”的千古美名。
漢代,邯鄲與西安、洛陽、淄博、成都同為全國五大都會。獨具特色的燕趙文化培育出大批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著名的有藺相如、廉頗、茍子、趙奢、李牧等。“邯鄲學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黃粱美夢”等許多歷史典故都發生在這里,被譽為中國的“成語典故”之鄉。
諸多的名勝古跡為邯鄲保存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主要有以磁山文化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早期文化;以趙王城、武靈叢臺為象征的古趙文化;以“曹魏三臺”和南北響堂為代表的魏齊文化。革命戰爭年代,也做出了巨大貢獻,現保存有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八路軍129師司令部等革命歷史遺址。 邯鄲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曾經有過輝煌的文明和燦爛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源地之一。距邯鄲城近百里的磁山古文化遺址中發現的文物,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在這以后的幾千年間,邯鄲作為商王朝京畿之內的禁宮重地,前后長達幾百年。西周時,邯鄲已發展為衛國的繁華城邑,史籍便有“邯鄲之倉庫實”的記載。公元前497年前后發生的三次大規模戰爭,便是為了爭奪邯鄲而引起的,此后便成了趙簡子所控制下的晉國重邑。公元前386年趙敬侯看中了邯鄲的經濟地位,由中牟遷都邯鄲,歷經八代君王計158年。秦置邯鄲郡,漢高祖劉邦立其子如意為趙王,歷兩漢,邯鄲一直是趙的都城。因此,在我國城市發展史上,邯鄲占有重要的一頁。
文物古跡:
趙邯鄲故城,由趙王城和大北城兩部分組成,總面積約2100萬平方米,是國務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王城是趙都的宮城,相當于明清北京的故宮紫禁城,位于市區西南約4公里。這座規模龐大的宮城,由西城、東城和小北城組成,平面呈“品”字形,城區面積約512萬平方米。僅西城的面積就比北京故宮紫禁城大出兩倍。趙王城全由高大的城墻環抱,盡管是今非昔比,而今還可目睹到蜿蜒起伏高低不等的夯土城墻和凹形門址,從城內殘留下的幾十處建筑基址看,不難想象出當年那宏偉莊嚴、錯落有致的一組組宮殿群。
趙王城城墻的設計和建造是很講究的。據西城南墻調查發現,揭開表上即可見到原有的墻體,由下而上漸漸收分,外陡,內傾斜為11度左右。每高2米左右設臺階一級,臺面鋪設板瓦和筒瓦,形成檐頂式瓦垅保護墻壁。墻體為夾板夯筑,壁面留有麻布紋痕跡和繩索圓孔。墻的內壁還發現排水設施,西城南墻每隔大約25-27米的長度,有一道構筑槽道。古墻上這樣的防雨水設置,僅見于趙王城,時隔兩千余年,這樣的城建設施現在還留下幾處實物,實在是難能可貴。
大北城是趙都邯鄲宮城的廓城,是當時趙國的居民城。如今它的大部分已經被淤埋于新市區的地下6-9米處。自上世紀七十年代,經過文物部門二十幾年的文物調查鉆探,基本上搞清了它的概貌。大北城平面為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最寬處3240米,南北最長處4880米,面積約1581萬平方米。在大北城址中的地上遺跡,除叢臺及漢代溫明殿外,尚有靈山、鑄箭爐臺地、梳妝臺、插箭嶺、插箭嶺小城址,在西垣段有王朗城等戰國、西漢時期的遺跡。
“大北城”城址中的地下遺跡遺物非常豐富,據多年調查試掘,發現地下冶鐵遺址的跡象4處,地下夯土墻多處,陶圈井10余處。根據試掘資料看,現城內中部從戰國、兩漢、唐、宋、金、元至明清,地層基本沒有缺環,尤其是唐代層非常豐富。陵西街今日月城商場地下北朝文化層較厚,曾在一個灰坑內清出較完整陶器20余件。這對糾正地方志書有關記載的謬誤以及研究古城邯鄲的興衰積累了珍貴的資料。
趙邯鄲故城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務院批準邯鄲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依據,是名城邯鄲的鎮城之寶。尤其是宮城,布局嚴謹,氣勢宏偉,目前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戰國古城址。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為邯鄲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邯鄲的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使邯鄲文化事業出現了百花爭艷、生機勃勃的可喜局面。
|